首頁

留言須知:姓名和Email為必填,但是Email並不會顯示在網站上以避免垃圾郵件的攻擊。

留言時按enter空行,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2005年5月29日以前的留言】
qegg | 2005.07.02 04:18 | #

這個動保團體我知道。他們常常在校門口發傳單,不過我沒仔細瀏覽過他們的網站。傳單裡說的這個猩猩實驗,好像是為了研究中風反應,把猩猩一隻眼睛挖出來,通電線到腦裡,還讓猩猩自己背很重的儀器。反正是毫無必要的殘忍就是了。不過這好像是很多年前的實驗,現在這些榜上有名的教授在做哪種研究,我就不知道了。希望現在對實驗計畫的審核更嚴格一些。我問過醫學院的朋友,他們說用靈長類動物做研究的計畫是極難申請的。校方也從來沒有對這些指控發表評論﹝也可能是我沒聽到而已﹞,所以不明白其中的是非對錯等等...待我有空可以做個比較詳盡的研究。

不過這些動保人士也夠嗆!他們在去年畢業典禮,校長致詞時,衝上去搶麥克風,發表高論好幾分鐘才被校警請下去。而且同一天還搶了兩次。我個人覺得蠻酷的,不過我那年畢業的朋友好像覺得很不妥,不知道他們達成宣傳目的了嗎?

有的時候覺得一些運動人士有點得理不饒人。像怡靜描述的那個廣告,就讓人覺得有點誇張。不過那些時尚人士更加誇張,在北京商店中等待時,無意間在一本給大老闆細姨之類讀的雜誌中,讀到一篇講各種皮草的報導。最後一段講到人造皮草,他們的描述真是令我噴飯,雜誌中說:「現在的人造皮草已經可以做到在色澤和彈性上仿真的地步,在價格上也相對便宜。不過人造皮草的缺點是無法分解,非常不環保。」是不是很好笑?我看便宜才是它最大的缺點吧!哼!

(Spam: 0%)
怡靜 | 2005.07.01 19:38 | #

還我祖靈影片可以看啊!先下載到電腦硬碟中,點選就可以播放了。只是有些片段不太清楚。

Benetton(班尼頓)為一成衣商,販售高價成衣(台灣也有得買),早年以頗受爭議的廣告聞名於世。寫到這裡,想到我之前看了一個PETA反皮草的電視廣告(不過從未在電視播出,被禁播),內容是有位穿著皮草的高貴女士在街上走著,突然有一名年輕男子拿出棒子攻擊這位皮草女士,把這位女士打的頭破血流,倒地不起,隨後男子把女士的皮草大衣脫下,然後穿上,揚長而去。

講到實驗,昨天看電視新聞,報導日本某大學在做一個關於海嘯的實驗,其中有一個部分是,研究人員造了一個假屋子和假人,然後用人造的海嘯去衝擊這些物體,想當然爾,假屋和假人全毀,當時我只覺得好笑,這種結論還需要作實驗嗎?(除非是要其他的數據資料這類的,反正我也不懂)廢話,在那樣的衝擊力之下,假屋和假人當然會全毀。這讓我想起曾在動保相關雜誌看過的一些不必要的動物實驗。譬如有心理科系的實驗,用水淹死一些小白鼠,然後說要研究小白鼠在水中驚恐掙扎的狀態(大意是這樣,詳細的內容已經忘了)

(Spam: 0%)
陳真 | 2005.07.01 03:35 | #

我的爛電腦哪看得到網路影片? 那是抗日英雄們傳給我的 e-mail,我照著貼上而已. 這可能要問麗鈞.

此番抗日,成效不錯,期待再接再厲.

網路上很多影片, 可惜我統統都看不到. 昨天還看到 PETA 上面有個譴責哥倫比亞大學虐待猩猩的一些影片 (http://www.columbiacruelty.com/news.asp),本來想跟硯/波提出檢舉報告,可是不知道到底哥大是幹了什麼好事,還沒有時間看,好像是拿一些動物(主要是猩猩)做實驗,實驗過程相當殘酷,挖眼睛什麼的. 有兩位哥大畢業的博士,畢業多年,其中一位是宗教學博士,為此到畢業典禮上退還博士學位,表示抗議.

還有就是有個 Benetton (?)毛線衣公司 (?),很惡劣,虐待綿羊,其中也有些影片或偷拍影片,可惜我也都看不到. PETA 為此發起全球性抗議. 請見:

http://www.unitedcrueltyofbenetton.com/f-WorldProtest.aspx

(Spam: 0%)
學姊 | 2005.06.29 22:40 | #

還我祖靈影片無法下載啊, 你難道有成功看到?

(Spam: 0%)
陳真 | 2005.06.28 23:48 | #

聯合新聞網 2005 / 06 / 28 (星期二)


錯字連篇 大學生的中文程度 慘不忍睹

【聯合新聞網 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中學生國文程度每下愈況,引起討論,事實上,大學生同樣錯字連篇,令人嘆息,學生們能用的詞彙少,一用就錯,「我願『進』一『奮』心、一『奮』力」、「對讀書沒『性』趣」、「人生轉『淚』點」等,老師看了也不禁感慨。

詩人余光中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數千人參與連署,台北市高中教師彙集高中生常見的錯別字,引起社會普遍討論,新竹地區一所大學的期末考卷,同樣讓老師改得句句驚心,通篇累頁都是錯字,老師臉上無光,不好意思公開校名,但盼喚起重視,全國學生從小到大國文程度都該加加油!

一名大學老師說,考前常有學生要求「可否帶筆記型電腦作答,鐘聲響時再當場列印」,因為他們不習慣用手拿筆寫字,電腦還有字庫可選;果然,手寫考卷不但字跡拙劣,且錯字多得不忍卒睹,有人連錯數十個字,被扣成了負分。

例如,考題問某個角色的「轉捩點」,學生答題時抄成轉「淚」點;還有,不「則」手段、「廖」想不到、媒體炒「做」、別出新「材」、當場被「揩」穿、透「漏」出、他們是死「擋」、「必盡」已是40歲的人、被人「歐」打、對讀書沒「性」趣、個性很自「避」、大家「連和」起來「蠻」天過海、正常的「關」念、「田」鴨式教學、「曾」出不窮、不理不「採」…。

多名大學教授悲觀的表示,國文教育在國中小階段可能還來得及搶救,大學生若還停留在這種程度,恐怕已經搶救不來了,閱讀習慣沒有從小培養,不能領略文學的美,一輩子都別提涵養人文素養,這是影響國力的大事。



(Spam: 0%)
陳真 | 2005.06.28 08:44 | #

魏福全文章說:

曾經看著一位護士煮了四隻牛蛙當午餐

=============

煮四隻牛蛙 "耗溝"? 天啊! 那護士屬蛇嗎?

陳真

(Spam: 0%)
陳真 | 2005.06.28 07:50 | #

高金總統加油啊!

陳真

=========================
中國大陸網友呼籲破格錄取高金素梅

2005-06-27 12:06/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電

立法委員高金素梅日前在北京參加中國大陸專為台港澳生舉辦的大學入學考試,引起關注,甚至有大陸網友在官方網站留言,主張予以破格錄取。

香港大公報今天引述消息人士說,高金素梅離開學校後從事演藝及政界工作多年,要與眾多年輕學子競爭並脫穎而出並非易事,但她剛帶領台灣原住民代表前往日本靖國神社抗議,必定會讓大陸方面對她「加分」,而破格錄取的可能性較大。

消息人士還透露,中國處理兩岸事務機構希望媒體不要對高金素梅考試一事太過關注,似乎擔心此事被過分政治化。

高金素梅曾表示,此行純屬個人行為,不涉及政治議題。

高金素梅報考的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系。中央民族大學是大陸國家重點大學,前身是一九四一年十月在延安成立的民族學校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師生員工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成分,是中國民族成分最全的單位,共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等十個學院。

按照「考試大綱」規定,台港澳生入學考試的公共科目有語文、數學和外語三門。文科考生加考歷史、地理,理科考生加考物理、化學,題型有選擇題、填空(圖)題和解答題三種。

報導說,在中國官方人民網熱點新聞留言選登上,許多大陸網友對高金素梅給予極高評價,甚至出現「民族英雄」的稱號。網友們對她到北京求學表示支持,還希望當局破格錄取讓她就讀。

高金素梅說,考試時間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她將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二十八日返回台灣。

她表示,回到台灣後第一件事是聯合非政府組織及民間企業,繼續進行抗爭活動。


(Spam: 0%)
陳真 | 2005.06.28 03:49 | #

這篇小說分明是抄我的。

陳真 2005. 6. 27.

========================
中時電子報 2005 / 06 / 26

無字小說 懸賞看誰能懂?!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由大陸知名作家胡文亮歷經一年精心創作的世界第一篇無字小說《。》,日前正式完成,作者擬用十四萬人民幣懸賞小說破譯者。

無字小說《。》全篇僅用十四個不同的標點符號創作而成,奇妙無比,空前絕後。作者稱,該小說雖說全文只有十四個標點符號,但創作歷時一年,講述的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內容高潮迭起,情節曲折動人,他將用十四萬元懸賞有心的破譯者。由於目前只有最短最長小說,作者擬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作者胡文亮,就職於山西地質勘探局宣傳部,係華北煤炭地質作協主席、山西作協會員等。之前已創作出版了散文集、小說集、報告文學集等八部,約計逾三百萬字。

無字小說《。》的全文(十四個標點符號)如下。

:?:!「『......』」(、).《,》;--

(Spam: 0%)
陳真 | 2005.06.22 19:35 | #

「還我祖靈」網路宣傳片,請大家廣為傳播!
下載位置:http://www.abo.org.tw/chinese.wmv(按滑鼠右鍵「另存新檔」,或直接點選,共5.12Mb)

(Spam: 0%)
陳真 | 2005.06.20 07:14 | #

澳洲一直是一個對難民或外來移民相當惡劣的國家.

陳真
============
TVBS新聞 2005 / 06 / 19 (星期日)


13名大陸難民 澳洲集體割脕自殺


澳洲雪梨的維拉伍德收容所 爆發13名華人集體割脕自殺事件。這些民眾認為澳洲政府的非法移民法太過嚴苛,申請難民資格根本遙遙無期,加上幾週前又有大陸官員到訪,這些非法移民相當不安,認為很可能會被遣返,因此集體自殘抗議。

10幾位大陸非法移民躺臥在地面上,蓋著白布,氣氛相當緊張。當地時間下午,一名41歲的大陸女子在拘留所內,企圖割脕自殺,當場血流如注。拘留所的一位女同伴,甚至嚇出心臟病發,一起送醫急救。

過沒多久,同一個拘留所的其他12名男子也跟著集體割脕。非法移民辯護律師:「我覺得他們應該是,女子相當絕望,男子也不確定未來拘留動向。」

這13名自殘非法移民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由於大陸官員曾經拘留所關切,讓他們相當惶恐,認為澳洲政府要遣返他們。

面對對未來的絕望,他們選擇集體割腕向澳洲政府抗議。

(Spam: 0%)
陳真 | 2005.06.19 22:54 | #

對啊,之前有幾篇文章(記得好像是放在 "概念討論"裏) 就講到這個論文生產程式.不過,那個跟資訊有關的研討會之所以會被愚弄, 是因為他們到處邀請人家發表論文,太浮濫了, 連我這個電腦白痴也收到好幾次這個研討會寄出的邀請函呢,邀我發表論文, 天啊! 真讓我受寵若驚.

我第一次收到時不知道大家都有收到邀請函, 以為是一種殊榮, 馬的, 連國外都有仰慕者. 於是回了信說小弟才疏學淺, 力有未逮. 對方也回了信說: 陳兄太謙虛了云云.

陳真 2005. 6. 19.

(Spam: 0%)
健 | 2005.06.19 22:29 | #

是有這麼一個程式,這程式看來與陳真兄所說的"論述軟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MIT研究生写“论文生产程式”愚弄学者
http://www.epochtimes.com/gb/5/4/15/n890094.htm

(Spam: 0%)
陳真 | 2005.06.19 21:05 | #

不管批評什麼, 常有朋友說懷疑我罵的是他,但我沒有.我若要罵 "誰",就會指出對象,不會暗地射箭. 我罵的只是一種類型,至於誰屬於這個類型,不是我關心的,也不是我要講的.就好像升學主義是一種類型,但誰是升學主義者不是我關心的.

而且, 大家都升學,但升學並不等於升學主義.換句話說,我除了不是批評誰,也不批評某種行為面的東西.不是行為本身的問題,比方說,一個人不會因為寫了一些傅科用語就涉有重嫌,不是行為面的問題,更不是字眼的問題.

特此聲明,以免誤會,以免害有些人不敢再用流行的種種進步字眼.

不是字眼問題,同樣一個字一句話或一種行為,不同的人講了做了,很可能意義完全相反. 我們可以從表面上肉眼上完全一樣的東西裏頭,區分出真假, 看出字眼後面那個人的心. 就好像蘇格拉底對一個衣著襤褸的犬儒學者說: “透過你的衣服破洞, 我可以看見你的虛榮心”.

衣服有破洞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 但這個破洞和那個破洞, 雖然都是洞, 但意義卻很可能完全不同.


陳真 2005. 6. 19.

(Spam: 0%)
陳真 | 2005.06.19 20:33 | #

這裏雖是我的地盤,但台灣是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我想講的話,九成以上都不敢公開講,因為我想 "安靜長久地過日子" (大長今對白),不想惹禍.

我不怕國家,不怕斷頭台,但我怕小人,不但怕小人,我更怕 "君子",我怕那些手上拿著筆,寫著缺乏詩意但 "外表" 卻像 "詩" 的人,我怕那些很有 "愛心" 一聽到他馬的或前面加個動詞 "ㄍ" 就想 "包容" 我的人.

但這些都還不算什麼,不足以使人失去講話的衝動; 能使人啞口無言逃之夭夭的,當然非進步界或都會男女莫屬,不是因為他們很會講話,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講話的誠意.

言論自由畢竟不是在家裏自言自語的自由,言論言論有個論字,但台灣很奇怪,所謂議論或論述,往往沒有論,沒有議,沒有述,而只有套公式.

我若會設計電腦程式,保證可以設計出一種軟體,幫大家寫作業,因為這種作業所需元素太簡單,不過是一種句型,一種單調文字組合,它不需任何思維,只要依樣畫葫蘆,照著套公式就行. 這樣的工作,為什麼不交給電腦去做就好了呢?

而且,電腦除了定時關機讓它散熱一下,工作效率很高,據我估計,當我設計出這樣一種軟體後,瞬間可以生產千萬篇 "論述", 嘉惠師生,莫大功德.

任何主題都行,只要用滑鼠按幾個鍵,輸入特定幾個關鍵字,然後再選個 "寫作樣式",看是要不知所云型或資料豐富型,立刻大功告成,一切就交給論述軟體了.

我反彈的不是內容,更不是結論,我反彈兩樣東西,一反智,二溫度. 羅素說得沒錯,整本聖經從頭到尾沒有讚美智能一個字,我並不看重智能,但我對冒牌智能很感冒,我對境界只有三四層樓高(電影功夫對白),卻以喜馬拉雅山那般高的姿態出現很反感.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當事人可能完全沒有病識感(真幸福!不像董事長病識感這麼強,總覺得自己寫的東西一文不值). 第二,若他有病識感還這麼幹,那肯定是沒有誠意,缺乏基本溫度. 他不是真的想談什麼, 他只是想吃人, 表示他很 “厲害".

這一切都使人啞口無言. 我不明白,究竟是不是因為台灣太封閉太小,以致於對外在世界幾乎一無所知,要不然,為什麼稀鬆平常的一番技能或本能,來到台灣之後,往往變成一種高人一等的裝飾? 虛構色彩很強; 套用公式,量產無數贗品,這個人寫的,跟那個人寫的,完全看不出任何差別. 這樣的工作,為什麼不交給論述軟體去辦就好了呢?

我發誓絕不是針對你貼的這篇文章. 其實我這些想法,也曾偷偷講過好幾次. 各位就當做董事長內分泌失調,胡言亂語. 除了學姐,在這一點上,我懷疑我有多少知音. 我也不想說服誰,畢竟這裏頭並沒有任何需要 "說服" 的成份,如果你是知音,在第一秒鐘你就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如果你不是,如果你不會為此血壓高或變成啞巴,那麼我也不可能說服你. 就好像一部超級大爛片,如果你看了之後沒有嘔吐跡象,反而還很感動很佩服,那麼旁人也不可能透過說服讓你產生厭惡感或嘔吐感.

我雖然很不喜歡討論,但我明白討論是怎麼一回事,就好像我雖然超不喜歡開會,但我明白開會應該怎麼進行. 討論是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講馬克思或傅科的想法,是參加討論的人在討論,不是傅科在討論.

講話寫東西(進步詞彙叫做 "書寫")當然可以引用古人,但引用有個用字,是拿來讓 "你" 用,不是讓他來用你,拿麥克風的人是你不是他,不是像鸚鵡一樣覆述古人. 鸚鵡怎麼比得上哈巴狗企業出品的論述軟體妮?

人是無法覆述的,何況古人,我們唯一能講的話就是自己的話. 講話並不難,思考更容易,就好像Chomsky 說的,思考只是像走路一樣,是絕大多數人的一種本能.

但在台灣,這些本能一般的東西卻被用虛構的身段謊言和權力給壟斷,變成彷彿極少數菁英的一種高貴血統證明,彷彿是他們才有資格玩的一種智力遊戲. 但事實上,台灣菁英所展現的非但不是高超智力和思維,而是弱智和零思維,看得到抄書,看得到流行,但看不到思考的半點影子.

有感而發,純屬囈語,如有雷同,應該不是巧合.

陳真 2005. 6. 19

(Spam: 0%)
alien | 2005.06.19 12:28 | #

(恰好路過的路人:)
借版轉貼一枚小剪報)
期待有機會可以交流討論

2005.06.17  中國時報

一場必要之秀

張君玫


西蒙波娃說,有些女人把自己變成花束,有些化成博物館,有些則是難解的象形文字。
當女人被摒除在超越性的國度之外,把自身當成物品來妝點,便成為她最溫暖的存在主義實踐,藉此追求一種永恆。

在文化差異並列以及商品邏輯的結合之下,自我博物館化的欲望方興未艾,很難斷定好壞。並列的表象掩蓋了文化政治的權力不均等,但至少是一種「發聲」的方式。就算進不了博物館,你也得把自己當成一則時尚宣告,或是透過照相、錄影和自傳書寫變成一則值得開啟的檔案,彷彿唯有如此,才能在碎片激流的後現代社會中得到些許確切的存在感。

喜歡博物館的不只是西蒙波娃的女人,或LV的秋冬發表會,還有全世界各國的政客和文化政策制定者。全世界倖存的原住民幾乎都被博物館化了,唯有透過遊客的觀看,原住民的文化生存權才得以被見證,並暫且忘卻他們在政經社會文化上的苦悶與磨難。

至於那些沒有被博物館化的原住民呢?很抱歉,他們早已在歷史中滅絕。人類歷史上的「地理發現」是用鮮血寫的。就拿海地這個比台灣小一點的島嶼來說,現在的海地人絕大部分是十六世紀末被法國殖民者從非洲「輸入」的奴隸後裔,而最先為海地島命名的阿拉瓦克斯人呢?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久就被西班牙人滅絕了。每一次的「發現」,都在人類歷史再一次啟動了馬克斯所言的「血淋淋的原始積累」。

回顧日本殖民政權挾帶國家機器的武力對台灣原住民所進行的掠奪和屠殺,再聽聽日前台聯聲明中所稱「高金素梅和她的族人在靖國神社外的抗議是『非禮』日本」,我們知道,至少在對原住民的態度上,日據時代的被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早已形成了意識形態的共謀。高金素梅確實「非禮」了日本──如果以「禮」相待意味著演出一個溫馴可愛的被殖民者的話。或許,台灣的殖民論述與後殖民論述中找不到「原住民」的位置,因為他們和西蒙波娃所看到的「女人」一樣,早已被摒除在超越性的啟蒙理想之外,更因為「原住民」的苦難所見證的正是啟蒙計畫本身的破產。

從博物館化的欲望,到脫離靖國神社的訴求,這本身已經是一個解除殖民枷鎖的象徵。
沒有錯,高金素梅和她的族人是如此素樸的運動者,沒有擲地有聲的論述。當日本強勢警力阻擋,族人坐困遊覽車上,高金素梅只有受挫的眼淚和「日本人怎麼可以這樣欺負人」的痛訴。媒體呈現給我們的發言則是「親中」對抗「親日」的言論布局,而不是任何關於原住民歷史命運與抵抗權的探討。「親中」、「親日」之類的國家主義說詞與統獨化約論,向來扮演著台灣政治語言的easy code,輕易把所有的檔案加密,免除一切深入的歷史反省與改寫。

有人說,高金素梅在「作秀」。我說,有何不可?由台灣的原住民來演出一個「不溫馴的被殖民者」,這正是一場必要之秀──提醒我們,在國家主義的思想暴力之外,在逛博物館的視覺高度之外,不妨多一點感性去想像那些真實的苦難與流血死去的人們,多一點理性去追憶她╱他們存在過又被抹去的痕跡。


(Spam: 0%)
All Page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