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陳真 | 2005.06.04 16:04 | #
餵狗飼料才不健康吧?! 再說,不管健不健康,我若是狗, 拜過死者的飯菜,只要乾淨,為什麼不能吃? 不解! 送 我看西方人對墳墓對墓碑對棺材,一點恐懼感都沒有,總 台灣人,講起死者就是想到電影鬼嚇人或夜半鬼上床之類, 死者吃過的東西,跟活著的人一起分享,不是挺美的嗎? 上次回去,謝謝你(們)的幫忙;帳戶的事也是.三個多月了, 陳真 2005. 6. 4. ================ 腳尾飯餵流浪狗?免了 全光輝/台北報導 台北市殯葬處有意將喪家不要的祭品交由收容流浪狗 中國棄犬防虐協會理事長鄭鯤英表示,目前餵食狗狗 鄭鯤英說,殯葬處提供的「腳尾飯」或祭拜亡靈的祭 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理事長劉香蘭說,拿剩 劉香蘭說,殯葬處有意提供「腳尾飯」或祭品給流浪 愛心媽媽王小姐則指出,她拿來餵流浪狗的菜飯,都 陳真 | 2005.06.04 15:28 | #
真奇怪,從我的電腦看這個留言板,每一行總是拉很長, 你說好聽的音樂,想必應該很好聽. 但學姐總是怕我 許岳弘 | 2005.06.03 12:20 | #
贊同陳老師對胡德夫聲音的看法.我個人比較喜歡《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這是描述原住民雛妓問題)、《牛背上的小孩》及《匆匆》,值得一提的是,這張CD也收錄了李雙澤的《美麗島》. 藉這個機會,推薦兩首無意間聽到的樂曲,當時被起頭幾個音符重重吸引,聽第一首常要找眼淚瓶,我只有第一首的CD,網路上有mp3: 二泉映月(阿炳)(http://www.yueqi.com/softdown/SoftView/SoftView_252.html) ==========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齊易 膾炙人口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可謂家喻戶曉,人人愛聽。但是,你瞭解它的作曲者瞎子阿炳嗎?你知道《二泉映月》的由來嗎?你知道《二泉映月》這首優美動聽的樂曲在向你訴說著什麽嗎?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華彥鈞,乳名阿炳,江蘇無錫人。他從小隨做道士的父親在道觀裏長大,道士們做道場用的樂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樂器他逐漸 地全都學會了。十五、六歲時,他已成長爲無錫道教界一名出色的樂師。1928年,他雙目失明,人們從此習慣地叫他瞎子阿炳。由於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産 也變賣一空,他開始了流浪的賣藝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種比乞丐強不了多少的流浪賣藝中度過的。 阿炳演奏的許多樂曲,都是他自編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就像他悲慘一生的真實寫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 邃。樂曲有時像對美好景色的回憶,有時又像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嘗辛酸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世界著名 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聽到用二胡演奏的這首樂曲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道:“這樣的音樂應該跪下來聽!”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能夠保存下來,要歸功於楊蔭瀏、曹安和兩位音樂家。1950年暑假,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這兩位音樂家,攜帶學院剛剛買到的 一台進口鋼絲答錄機回到家鄉無錫,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要爲他的演奏錄音。當時阿炳已經多年不演奏樂器了,手頭也沒有樂器,楊蔭瀏就從樂器 店現買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練習了3天之後,錄下了《二泉映月》等兩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 第二年當他們再去看望阿炳時,這位飽經滄桑的民間音樂家已經因病去世了,他們錄製的《二泉映月》等樂曲,成了阿炳僅存於世的絕響。當年爲《二泉映月》 這首樂曲錄音後,楊蔭瀏問起這首樂曲的曲名,阿炳說這首樂曲沒有名字,是他隨便拉的。楊蔭瀏又問他常在什麽地方拉,他說在街頭,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 爲惠山腳下有一泓美麗的泉水,名爲“天下第二泉”,楊蔭瀏說,那就叫《二泉映月》吧!由此可知,樂曲的名稱本是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身聯繫不大。因此, 我們在欣賞這首樂曲時,可以不囿於標題的含義,而對音樂的真實感受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中國教育報》2002年3月5日第8版
柴志英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在無錫出生。一曲《二泉映月》不僅讓中國也讓世界認識和記住了阿炳(華彥鈞)的名字 ■ 《二泉映月》已成絕唱 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楊蔭瀏與曹安和攜帶著一台進口的鋼絲答錄機來到無錫,找到了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要爲他 的演奏錄音。當兩位專家說明來意後,阿炳回答說:“我已經有兩年不演奏樂器,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據傳,兩年前曾有老鼠咬斷了阿炳 的琴弦,作爲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認爲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即放棄了演奏。楊蔭瀏先生聽說後立刻爲阿炳購買了二胡和琵琶,與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勸,阿炳 終於同意了演奏。他說:“我荒疏得太久了,讓我在家裏練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後,兩位專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楊、曹兩位專家再次到無錫拜訪阿炳的時候,這位飽經滄桑的藝人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六首樂曲也成了絕唱。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阿炳沒有被人們所忘記,他的名字已經由無錫傳到了北京,傳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阿炳在民間 阿炳是這位藝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華彥鈞”(1893?-1950),是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華清和名號爲“華雪梅”,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爲精通。 華彥鈞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産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爲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冬天,爲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煉指功;夏夜,他在練二胡時將雙腳泡在水裏,以防蚊蟲的叮咬;真可謂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由於這種勤學苦練,他在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6歲時已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 一致公認。此後,華彥鈞不顧父親和道教長輩們的指責,沈迷於與浪迹天涯的民間藝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並由此廣泛學習了各地豐富的民間音樂。 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産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 息相關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在街頭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小調;他著名的二胡曲《聽松》以南宋名將岳飛抗金的史實寄託了對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戰 勝利以後,他又編唱了《前走狼,後走虎》等在街頭演唱,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這種新聞活報式的藝術創作和表演,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 強烈的民主意識。 華彥鈞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但他留下的只有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親傳的琵琶曲《大浪 淘沙》、《昭君出塞》、《龍船》,被收入了1956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爲中國近現代民間音樂研究的寶貴遺産。 他的《寒春風曲》音調與《二泉映月》相近,在明亮音區的演奏更顯得活潑流暢、舒展寬廣,展現了充滿活力的世界;他傳譜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取材於 十番鑼鼓曲中的《將軍令》,音調鏗鏘有力,表現了熱情奔放的情緒,使人陶醉於“天人合一”的意境;《昭君出塞》是華彥鈞的父親華清和傳授的琵琶曲,曲中展 示了威嚴端莊,富於動力和明快的形象。琵琶曲《龍船》源自江南民間套曲,表現了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歡快熱烈場面,反映出作者的民俗生活情趣……在這些作品 中,無不顯示出華彥鈞豐富的精神世界;其中,以《二泉映月》的影響最爲廣泛。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爲道教的嗩呐曲,具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彥鈞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 中,經過反復演奏、加工、創作,引入了蘇南一帶的山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灘簧腔甚至廣東音樂《三潭映月》的音調。它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結 構,經歷了久遠的年代才得以形成,華彥鈞稱之爲“依心曲”或“自來腔”。在1950年夏天,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等人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風 中,爲其錄製了鋼絲錄音,並與華彥鈞先生商榷,定名爲《二泉映月》。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運用二胡上五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似怒的情調及對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身後的懷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當時文化藝術界“革命化、民族化、群衆化”的口號下,衆多藝術家對祖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遺産進行了加工整理。《二泉映月》 先後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作者之一——何占豪改編的小提琴獨奏、儲望華改編的鋼琴獨奏、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等西洋樂器改編曲相繼問世,得 到廣大聽衆的由衷喜愛。弦樂合奏《二泉映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由一些世界級的指揮家指揮著名的中國和外國交響樂團演奏,並使它的影響跨出了國 門。 《二泉映月》作爲中國近現代民族器樂創作的優秀代表,以邏輯嚴謹的結構以及對人生的深切感歎,展現了古老民族的東方神韻。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多次 親自指揮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在第一次聆聽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 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華彥鈞作爲一位中國的民間藝人,在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積澱上,以自己度過的滄桑歲月和不平凡的經歷凝聚成了逐漸獲得世界性聲譽的傳世之作;應該說,他是一位元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間音樂家。 《北京青年報》2002年9月19日 瞎子阿炳長街行 《二泉映月》是歎息 長街音樂會 一個盲人,在老伴的攙扶下,彳亍於長街之上,手持二胡,邊走邊拉。後面跟著一群人,邊走邊聽。憂鬱的琴聲,在城市的夜空中蕩漾,在人們的心胸裏回響。這是 一場長街流動音樂會,演奏者:瞎子阿炳。少年時代的我,是這種特別的音樂會的聽衆之一。寒冬臘月,沒有人跟在瞎子阿炳後面了,人們在長街兩旁倚門而立,迎 來漸近的琴聲,目送遠去的背影。這又是長街夾道音樂會。我的母親,滿懷慈悲,總是說:“瞎子阿炳罪過人!”“罪過人”是無錫土話,意爲真可憐。有時我睡得 早,一覺醒來,聽到琴聲,深沈而又婉轉,哀怨而又憤激,不用問,沒有別人,一定是瞎子阿炳。風雪夜歸時,他的琴聲尤爲動人。那是一個悲慘世界、黑暗時代, 多少受苦難、被欺壓、遭淩辱的人們,心弦與琴弦共振,生髮悲情。 一九五零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的楊蔭瀏先生從天津到無錫,爲瞎子阿炳錄音,世傳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 城中無人不識君 瞎子阿炳是一個窮人,也是一個名人。無錫城裏可能有人不知道當時的縣長是誰,沒有人不知道瞎子阿炳是誰。但人們也只是在長街上認識“瞎子阿炳”,不知道尊 姓大名。我到了五十年代瞎子阿炳去世以後,才知道他叫華彥鈞。凡是見到瞎子阿炳,旁邊必有他的老伴,夫唱婦隨,相依爲命。他的老伴的名字更不爲人所知了, 人們直呼“瞎子阿炳老婆”。也是後來才知道,她叫董彩娣(楊蔭瀏先生的文章誤爲“董催娣”,“催”和“彩”在無錫話中發音相同)。董彩娣講話有江陰口音。 無錫人都知道,瞎子阿炳是雷尊殿當家道士的私生子。中年以後雙目失明,窮困潦倒,在街頭賣藝爲生。 瞎子阿炳在街頭出現的時候,穿著一件舊長衫,戴著一副圓圓的墨鏡。他的世界本是一片漆黑,爲什麽還要戴上墨鏡?我想,墨鏡的作用不是擋住自己的視線,而是擋住別人的視線,不希望人家看到因眼窩凹陷而呈現的難看的形象。 好像從來沒見過瞎子阿炳空著手走路,總是手持二胡,邊走邊拉。董彩娣的肩上搭著一個布袋,胸前背後還挂了其他樂器,有琵琶、瑣呐、笙、笛等等,鼓鼓囊囊。 賣藝時,這些樂器未必都能派上用場,何必如此累贅?大概是心愛之物,必須隨身攜帶。所以有人說,瞎子阿炳的全部家當都擱在他老婆的肩膀上了。 “說新聞”和“唱新聞” 瞎子阿炳賣藝是以“說新聞”節目開始的。當天發生的新聞,他就能編成四個字一句的念白,還用無錫話押韻。開場白是:“說起新聞,話起新聞,新聞出勒 (在),無錫北門(或是東、西、南門)。……”有時是“唱新聞”,用灘簧(錫劇)的曲調演唱,還是四個字一句:“說起新聞,唱起新聞,新聞新聞,大家聽 真,……”他不能看報,那時收音機是稀罕之物,像瞎子阿炳這樣的窮光蛋肯定不會擁有,“說新聞”、“唱新聞”的材料從何而來?不知道。 有些段子,好像是專題,不限在某一天說。我還記得他說過一段《“沙殼子”的下場》。“沙殼子”是日僞的偵緝隊長,因嗓音嘶啞,外號“沙殼子”,本名反而被 人遺忘了。他橫行鄉里,作惡多端,但也很狡猾,偏僻陌生的地方他是不去的。恰好就在熱鬧的崇安寺,他被抗日遊擊隊擊斃了。無錫城人心大快,瞎子阿炳以此爲 題說了好幾天。說詞記不得了。 我看到一個材料,記錄了他唱的另一段《十九路軍英勇抗戰》,語言生動,正氣凜然。先說上海被外國侵略者劃分爲租界:“上海本是,中國場哼(地方)。撥勒 (給了)幾隻,外國猢猻;你也來分,他也來分。租田當作,自産格能(那樣)。”“租田當自産”是無錫的一句諺語,意爲把別人的東西占爲己有。瞎子阿炳巧妙 地將五個字一句變成四個字兩句。說到洋人在租界上胡作非爲,他唱道:“客人反到,欺負主人。槍殺百姓,也勿抵命。權柄奪勒(在),他的手心。不講公理,反 叫文明。”他熱情歌頌十九路軍英勇殺敵:“黃浦江邊,十九路軍,大刀列隊,殺敵逞英。入侵敵寇,膽戰心驚。刀光閃閃,逃竄無門,頭顱落地,像割瓜藤。…… 全國上下,誓作後盾。愛國同胞,協力同心;定把敵寇,趕出國門。” 我聽大人們說,瞎子阿炳還有一個保留節目,叫做《秦起血濺大雄寶殿》。秦起是大革命時代無錫的工人運動領袖,任總工會主席。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以後,蔣介 石屠殺共產黨人,秦起在無錫首當其衝。大雄寶殿原是崇安寺的佛殿,後廢棄,成爲公共場所,當時是總工會的辦公地點。秦起在辦公室堅守陣地,軍警前來抓人, 他奮起反抗,在搏鬥中被殺害。瞎子阿炳的“說新聞”、“唱新聞”愛憎分明。 奇人懷絕技 瞎子阿炳說過新聞,就是自拉自唱。唱各種民間小調,填上新詞,胡琴伴奏。最常唱的是《無錫景》。《無錫景》差不多無錫城裏人人都會唱,而且人人都可填新 詞,但無論是自己唱還是別人唱,無錫人好像百聽不厭。瞎子阿炳填的詞有許多無錫土話,善於把無錫話的音樂節奏強調出來,所以聽起來特別親切有趣。 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有人不信:“琵琶怎麽能反彈?”真有琵琶反彈的,瞎子阿炳就是一個,不但反彈琵琶,還能頂上開花,左右開弓。我們鄰居中有人親 眼所見。據他描述,有一次,瞎子阿炳向人家借了一條長凳,站在長凳上彈琵琶。右手彈了左手彈,右手提起琵琶掄了一個圈,頂在腦袋上高彈,再掄一個圈,掄到 背後反彈,像耍雜技一樣。董彩娣怕他跌倒,兩手扶著他的腿。他瞎著眼睛揮舞琵琶,觀衆擔心他會掄到董彩娣的頭上,提醒他:“當心,當心!”他好像有第六感 覺,沒事。彈完琵琶,跳下長凳,觀衆報以熱烈的掌聲,他也露出得意的微笑。這是趁他高興,他不高興的時候居多,所以這種精彩表演難得一見。我從來沒聽說過 別人有此絕技。 瞎子阿炳的胡琴能模仿雞鳴狗叫,人聲講話,當然講的都是無錫話。孩子們特別感興趣,他也特別喜歡孩子們。孩子們覺得,叫他“瞎子阿炳”沒大沒小,問他: “我俚叫你啥?”他說:“就叫瞎子阿炳,蠻好格。”如逢節假日,他後面跟的孩子越來越多,走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就停下來圍成一個圈,對周圍的大人說:“幫 幫場子,幫幫場子!”維持好秩序,讓瞎子阿炳在中間演唱。 瞎子阿炳演唱的時候,董彩娣負責收錢。到一定時候,瞎子阿炳就問她:“幾乎啦?”這是無錫土話,意思是多少錢啦?董彩娣報一個數目,瞎子阿炳就說:“好 啦,明天的開銷夠了。”然後用他的胡琴模仿人聲講無錫話:“謝謝老闆,謝謝小開,謝謝太太,謝謝小姐,再會,再會!” 謀生活動結束,藝術生活開始。瞎子阿炳換一把胡琴,由董彩娣攙扶著在長街之上邊走邊拉,走了一程又一程。知音們跟在後面聽。這時拉的不再是小調,後來被命 名爲《二泉映月》的旋律是經常聽到的。其實,這種免費音樂會比賣唱精彩得多。有時,在夜色中,小販們爲生活而掙扎的叫賣聲,孩子的哭聲,再加瞎子阿炳的琴 聲,構成那個時代特有的城市悲愴奏鳴曲。 恩愛夫妻 同歸黃泉 以上的記憶都是我十五歲以前的事。後來,全國範圍掀起反饑餓、反內戰、爭民主、爭自由的學生運動。我從消極的感傷轉爲積極的抗爭,投入了學生運動,未幾又 參加了中共地下組織。公開的、秘密的活動夜以繼日,不再有時間參加瞎子阿炳的長街音樂會了。此後沒多久,無錫街頭也不見瞎子阿炳的身影了,不知爲什麽。看 了楊蔭瀏先生的敍述才知道,瞎子阿炳有點迷信(他本來是道士嘛),因爲老鼠咬斷了他的琴弦,咬破了蛇皮,他認爲不吉利,從此罷休,管弦音絕。 一九五零年,我在機關工作。我們的機關位於圖書館路。一個冬天的早晨,忽聽得婦人的哭聲,好不淒涼。我走出機關,尋聲探問哭者誰?那時工作極忙,無暇旁 顧。我在這裏進進出出無數次,竟然沒有注意到隔壁弄堂(小巷)裏就是雷尊殿。走進雷尊殿,有人告訴我:“瞎子阿炳死了。”我心頭一怔。哭者正是董彩娣。我 看到瞎子阿炳身穿道袍,躺在那裏,還是戴著墨鏡。這是一位在我的少年生活中留下了印記的人物,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永別了。我深悔沒有及早知道與瞎子阿炳 爲鄰,他也許需要幫助。我打了一個電話給民政局社會救濟科。對方答應:“你放心,我們派人去料理。”我再也沒有過問。二十幾天後,又聽說,董彩娣也死了! 一對窮夫妻,平生多恩愛,也許她要追上去扶他過奈何橋吧? 《二泉映月》的標題失神韻 瞎子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已成世界名曲。但許多音樂家指出,標題與內容不符,其中既沒有泉水叮咚,也沒有月色皎潔。日本音樂家說,這是“斷腸之曲”,聞 之令人“潸然淚下”。真是這樣。據一位二胡演奏家說,著名音樂家小澤征二聽了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後淚流滿面,說:“這種音樂是要跪下來聽的。”音樂家 的耳朵是異于常人的。他所領受到的不是陶醉于美景的愉悅,而是震撼著心靈的痛楚。 此曲本無名。有人問過瞎子阿炳:“你這個曲子是啥名堂?”他的回答,或者說是“自來腔”,或者說是“依心曲”,總之是表達內心的情感,不是描寫外在的景 物。《二泉映月》的標題是楊蔭瀏先生爲他錄音時定名的。楊先生說是瞎子阿炳自己報的名,有人說是他們“討論”以後定的名。楊先生爲把一個民間藝人推上世界 音樂舞臺作出很大的貢獻,沒有他的採訪、錄音、記譜和介紹,一位元音樂天才就此無聲無息地湮沒了。但《二泉映月》這一定名卻是誤導衆生。許多人根據這一標題 去改造樂曲的主題,把它變成輕鬆優美的旋律;電影《二泉映月》杜撰了一個“琴妹”,把它演譯成在二泉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是離奇。也有人感覺到樂曲中的身世 之思,又不懷疑它的標題,勉強地叫做“寫景抒情”。寫的景和抒的情沒有關係,把兩者湊合在一起,怎麽能成爲一首完美的樂曲? 曾有音樂界同行請瞎子阿炳用胡琴表演雞鳴狗叫、人聲講話,他很不高興:“這有什麽聽頭?我希望你們欣賞的是功夫和神韻。”“功夫”是指他的演奏,“神韻”是指他的作曲。他強調的是樂曲的神韻。現在一些《二泉映月》的演奏和改編,全然失卻了瞎子阿炳的神韻。 二泉無從映月 無錫人還有疑問:“二泉怎麽能映月?” 作品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 馬思聰 曲 《思鄉曲》衷情于一場作曲家所熟悉的內蒙沃土。原是“馬思聰1937年所作《綏遠組曲》(現稱《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訴的旋律表現出遠 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樂曲的主題直接採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 加之商調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再現三部曲式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體現出具有三部曲式與變奏 曲式混合的結構原則。樂曲中的三次變奏,一方面不斷賦於主題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遞次高漲的作用。第一、二變奏,分別從調式、節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 主題所含的因素。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除了將原商調式的主題改變爲宮調式以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 活潑明朗的氣息。主題的再使用了音區的調動,明亮的高音區,既表現出小提琴的豐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最後,樂曲以簡短的結尾結束。使人回味無 窮的是,樂曲最後落在羽調式的屬和絃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蕩著······ (此段摘自《音樂欣賞手冊續集》) 《思鄉曲》原曲是管弦樂組曲,用音樂表達了內蒙古的人文風情、艱難和粗獷的生活。沒有具體的“故事”。這樣就正好可以調動音樂最擅長的“非表義”的 特點,賦予它很大的可聯想,可思索性。其中尤其以這首《思鄉曲》爲最。一開始,它用了一個短短的民歌音調,然後用高明的創作手法寫了它的副部、它的發展主 題、它的對比主題等。這些主題雖然是創作的,可是和原主題是那麽地水乳交融,有著有機聯繫。它們調動聽者的樂思,推動你的情緒,那些激動的雙音,把你的情 緒帶到了高潮,然後在小提琴的高音區,開始的主題再度出現,仿佛是你思想的昇華。真是寫得好。 作爲一首管弦樂曲,它是我國音樂跨向世界的第一部作品。它又非常小提琴化,可以用小提琴來獨奏,這也是馬思聰作品的一個特點。現在反過來演出時都是小提琴 獨奏了。還有一點非常好,沒有人爲了解說它而編出一個穿鑿附會的“故事”。好的音樂不需要硬性的“解釋”。 陳真 | 2005.06.01 06:18 | #
宗教等等,請見首頁. 我倒還沒聽過男聲唱心肝仔子是什麼味道,應該沒 胡德夫的聲音屬於豪邁型,林黎琤卻溫柔似水. 這首歌也是董事長所創辦的號稱台灣第一個兒童人 陳真2005.5.31. 魏福全 | 2005.06.01 00:01 | #
陳真兄在''我所知道的林黎琤和林弘宣''一文中提到 umber | 2005.05.31 21:02 | #
這挺有趣,不愚昧。那些找宋七力麻煩的人也許該想 法庭可以管人間是非,但無法裁決宗教真理;除非 我看不慣那些詐財的人, 不知道該怎麼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