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授權協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首頁 [反帝]

伊拉克淪陷真相(全文版)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製作2008. 3. 6.


你可能會納悶,一群人站在這裏,你們的訴求是什麼?這讓我啞口無言。我相信,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將不會這樣問我。當天空灑下含著血腥的雨,當地上長出劇毒的稻穀,當微風悲鳴彷彿孤兒寡母的哭聲,語言便到了盡頭,你還會有什麼訴求?伊拉克很遠,但人心的距離並不遠;戰火蔓延,生命何辜?我為此惆悵,難道你真能釋懷?

當海珊為惡時,美國卻努力拉攏之,並協助發展生化武器,藉之與伊朗對抗

* 派駐瑞士的德國報紙《Die Tageszeitung》記者 Andreas Zumach,根據伊拉克政府提供給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及聯合國的一份厚達一萬一千八百多頁的原始資料,於2002年12月17日為文指出:1980年代,美國國防部、農業部、能源部和商業部,協助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建設公司Bechtel 在內的二十四個美國跨國企業,提供伊拉克發展大規模生化毀滅武器的原料及相關配備與技術,授權把數十種生化武器運往伊拉克,其中包括多種炭疽菌。美政府並祕密提供伊拉克發展核武的相關實驗室配備及原料,提供數十億美元,並協助訓練核武專家,同時也透過智利一家公司,提供海珊大量集束彈。當年Bechtel公司的執行長,正是美國國務卿舒茲(George Schultz)。美國取得該份密件後,刪除與美國政府相關的其中九千頁,企圖阻止原始資料面世。

* 上述密件相關報導請見http://www.democracynow.org/2002/12/18/top_secret_iraq_weapons_report_says;Bechtel的部份,參見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3/apr2003/bech-a29.shtml。

* 1983年10月21日,海珊對美國的敵人伊朗投下第一枚生化武器。據上述密件及美政府解密檔案顯示,1983年美國國務院情報上寫著:「伊拉克幾乎每天都向伊朗使用生化武器」。雷根政府竟為此感到鼓舞,於是於1983年11月3日,派遣特使前往覲見海珊,該特使便是2003年負責侵略伊拉克、處死海珊父子兄弟一家人的美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H. Rumsfeld)。

* 在倫斯斐與海珊的該次會面中,美伊雙方討論油管合作及美援事宜,相談甚歡。美方稱讚海珊是民主世界的「忠實盟友」,正如當年稱讚對抗蘇俄入侵阿富汗的賓拉登是「維護自由的鬥士」。此次會面,居間穿針引線者正是Bechtel公司的總裁—舒茲,而Bechtel卻也正是伊拉克戰後重建的少數內定得標、獲取鉅額暴利的公司之一。

* 1983年 12月 22日,當時的美國政治事務副國務卿 Lawrence Eagleburger ,簽下備忘錄,促請政府儘速展開各項資金轉移及技術援助伊拉克。(http://www.wsws.org/articles/2003/apr2003/bech-a29.shtml)

* 1988年 3月 15日至19日,海珊下令以化學毒氣攻擊庫德族村落Halabja,造成五千平民死亡。英美兩國當年不但動用否決權,阻止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譴責及經濟制裁,美國更企圖以假情報把毒氣事件嫁禍伊朗。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當海珊開始不聽話時,美國便開始進行有計劃的侵略

* 1990年8月2日,海珊以科威特超產原油並竊取邊界油田為由,入侵科威特。

* 1990年8月6日,美國以推翻海珊、拯救伊拉克人民為由,成功主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廣受世人批評的非人道禁運。

* 1991年1月 17日,美軍發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 根據美國前司法部長Ramsey Clark 於2000年 1月 26寫給聯合國安理會成員的一封信(http://www.mustaqim.co.uk/ipb-archive/commonsense/iraq30.htm),美軍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頭一個月內,投下八萬八千五百公噸的炸藥,威力相當於七個半的廣島原爆;他並指控美軍蓄意轟炸如水庫及自來水廠等民生設施,製造重大傷亡。

*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2003年 2月 14日報導: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第二大城Basra和科威特之間沙漠公路上,有一萬多名彈盡援絕伊拉克士兵與逃難平民,包括上千名婦女小孩,美軍先以壓倒性武力堵住去路,再由空中掃射,並發射具大規模殺傷力之叢集飛彈(Cluster Bomb)及八十年代已禁用之燒夷彈(Napalm),接著英美聯軍用坦克及軍用推土機,把這一萬多人不管死活全給埋了。

* 參與活埋的一名美軍接受美公共電視「前線」(Frontline)訪問時說,「感覺就像在打野鴨、射水桶裏的魚」。英著名評論家Robert Fisk說他親眼目睹 ITV記者拍到一群野狗啃食屍體畫面卻隱而不播。美國士兵 Joe Queen因「表現優異」獲銅質勳章,他受訪表示:「很多同袍嚇壞了,但我覺得還蠻爽的。」上校 Anthony Moreno 說他「看到許多填滿人體的壕溝,有些手腳還伸出地面。」指揮官 Lon Maggart 反駁各界批評說:「我知道把人活埋很噁心,但若派兵進壕溝先一個個刺死再埋,豈不更噁心?」

* 英國「醫學教育信託」(Medical Educational Trust)估計: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初期一個多月內,直接殺死大約一至兩萬名伊拉克人。

* 根據一項1993 年的研究(引自比利時Wim De Ceukelaire醫師的一篇文章 “U.S. and British War Crimes Ravage Public Health in Iraq”,中譯見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905.html),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直接或間接導致二十萬零五百名伊拉克人的死亡;其中包括兩萬三千名婦女和七萬四千名小孩。大部分的死亡—約十一萬人—起因於英美長年在伊禁飛區空襲、蓄意破壞伊國基礎建設所導致的公共衛生惡化。


藉口保護庫德族人及什葉派,美軍進行長達十一年的非法轟炸,為2003年的入侵鋪路

* 1991年 3月3日美伊達成停火協議。但其實不僅沒有真正停火,英美法三國更以保護庫德族人為藉口,於1991年 4 月入侵伊境,規劃所謂「安全區」。

* 1992年 8月,美軍更以保護什葉派為由,進一步擅自規劃「禁飛區」,不准伊拉克任何飛機(包括民航客機)飛入此一區域,違者一律擊落。此區面積約佔伊國土三分之一,伊主要空軍基地及部份大型油田集中此區。

* 1996年 9月,美軍宣佈擴大一百二十公里的禁飛區,直逼首都巴格達,幾乎完全剝奪伊國國內空中飛行權利。聯合國宣佈禁飛區及安全區之設立侵犯伊國主權,但美國照幹不誤。

* 禁飛區內,伊飛機不得進入,但美軍卻來去自如,常以各種莫須有的藉口對伊各項民生設施及軍事目標進行轟炸。據各國際人權團體估計,此舉約直接造成三萬名伊拉克平民死亡,數十萬人傷殘,數十萬人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