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你好,我是在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看到這個站的訊息。這裡寫的東西和一般在台灣的動物保育的討論方式不同,在此之前對動物保育沒有sence,但是看到這站的文章收穫良多,想推薦一本書,這本書還沒仔細看過,大概翻了一下,覺得寫的還不錯。 The Philosopher's Dog / Raimond Gaita 博客來網路書店書介: 書評: 就只為了一條狗?評《哲學家的狗》 多謝你告訴我們這本書,哲學上聽過 Raimond Gaita,對該書提到的哲學家 Rush Rhees 更是耳熟能詳;不光是熟知,事實上他寫的書我大部份都有或讀過,因為我研究維根斯坦,幾年來必然不斷會接觸到 Rush Rhees的作品,書桌上擺一堆他的書。 Rush Rhees 是維根斯坦的學生,也是維根斯坦臨終前所指定的三位遺作管理人之一。看到 Raimond Gaita 引述 Rush Rhees 那段話: 「當我試著專注於數學上的哲理時,我突然發現,無論我如何讀、如何寫,沒有他我是無法有任何進展的,我想著從前他曾陪伴著我的一舉一動(也許他只是在角落睡覺或在我眼前)。而如果他將完全屬於過去,那我要如何向前走?我現在在這裡到底要做什麼呢?」 老實說,覺得挺驚訝。一來,當代西方哲學家往往具有剛強的「邏輯」性格,神經兮兮,Rhees 算是比較不那麼嚴重的一個,但接觸過他那麼多文字,倒沒想到他這麼感性。我總以為是一些像我一樣性格脆弱的人才會對這些貓狗小事起惆悵。 手邊沒有《哲學家的狗》這本書,會買一本來看。至於 Rhees 這段話,我想把它放在《格言》的部份。該書介紹就放在《動物新聞》,等我取得文章授權後就把它貼上。多謝告知。 陳真 2005. 4. 6. "純素、奶蛋素、方便素" 這是縮短過的網址:http://myurl.com.tw/ksel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這三十多位立委的名單?(全文請見首頁)我想開開眼界,並且想把他們的大名給一併貼出來。 陳真 陳長文 (作者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日前收到「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的說帖,指出三十多位立法委員連署,欲刪除《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中,對愛滋病患的不歧視與人權保障條款。對此,筆者深感沉痛!這個自詡民主進步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我們口口聲聲的人權立國,原來只是人蜷立國,以蜷折弱勢者的權利來保障所謂「強者的權利」。 提案人:侯水盛 http://lis.ly.gov.tw/lgcgi/[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245-247@@411160347 Posted by: buni at April 12, 2005 08:05 PM剛練習貼照片,會貼了,雖然有些選項還不了解. 幾年來第一次在校園拍照,是為了拍給姪女看,拍了一些花. 四月本是花開季節,但這兩年氣候很怪,前兩天居然下起冰雹和四月雪,很多花都謝了.
對啊!連東埔三月都下雪了! 部落的人從來沒見過雪,整夜許多人在雪中嬉戲、流連。不 董事長生平第一次看病開藥就是在東埔, 16 年前,而且還是醫療團的副團長呢,是跟十幾個不怕 "黨外" 的彰基實習護士去的. 東埔那地方真的很美. 後來醫療團還編了一本沒有出版的 "小書",是劉峰松老師編的.董事長貢獻了幾篇文章,幫我打字的就是翁金珠老師. 可惜這些東西大概都已失傳,只記得我在一篇文章中最後寫了一段話, 我說這些文字要 "送給那些心裏懷著夢想的朋友". 有時回想起這些話, 忍不住要懷疑自己是否仍然是那樣一個 "心裏懷著夢想" 的人. 如果夢想像個家,那我就像一個在森林裏尋找金鑰匙的人,這鑰匙很神奇,可以登堂入室,打開任何一種鎖; 可當我找到鑰匙後,卻找不到回家的路. 沒有家, 鑰匙何用?! 陳真 2005. 4. 13.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14, 2005 12:48 AM台灣記者的水平有時讓我有點不敢領教. 陳真 ======== 盧悅珠 描述希特勒死前12天大小事件的「帝國毀滅」,是本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外語片入圍影片,製作費高達新台幣5億5千萬元,是德國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之一。 希特勒的名言是「年輕人本來就是要犧牲的」,所以任何人的生死都與他無關,希特勒的自我意識與目中無人的個人特質,全在他死前12天內表現無遺。在片中,除了可看到希特勒的強人面外,還可看出他也是一位生活習慣不佳,罵起人來會噴口水,長相平凡、頭腦不清的人。
這篇寫得倒還不錯. ============= 2005/03/26 20:20 帝國毀滅 將在台上映
記者林蓮珍/台北報導 希特勒是魔、也是人?德國是侵略者、也是受害者?引發全球爭議與關注的德國電影「帝國毀滅」即將在台上映。這部影片儘管在歐美引發爭議,但仍橫掃各票房,並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清晨五點,蘇聯紅軍以上萬門火炮猛烈轟擊柏林,啟動了現代史上最關鍵的一場戰役。一天之內,紅軍發射了 120多萬發炮彈;隨後幾天,更以 250萬人、 6000多輛坦克、 7000多架飛機,展開對柏林的徹底摧毀。眼見局勢危急,政治狂人希特勒轉入了地下碉堡,度過人生屈指可數的日子。 這一段柏林即將淪陷、狂人即將滅亡的歷史,鮮少被揭發,卻破天荒的、真實的反映在影片「帝國毀滅」中,而台灣觀眾將於紅軍開始攻打柏林剛好滿一甲子當天,亦即二00五年四月十五日,有機會見到這段歷史。 「帝國毀滅」全片製作費高達新台幣 5.5億元,是德國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之一;由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執導,希特勒一角則由德國影帝布魯諾甘斯飾演。影片內容主要根據歷史學家費司特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編,同時還參考希特勒女秘書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直到最後一刻」。 好萊塢電影往往把希特勒描繪成冷血野獸,而德國電影界通常只把希特勒當作背景人物,但「帝國毀滅」卻破天荒的拋棄遮遮掩掩的手法,把希特勒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時咆哮如雷、有時對女秘書輕聲細語、處決違令軍官不眨眼,卻在生命盡頭放棄獨身主義娶了情人愛娃,換句話說,在「帝國毀滅」裡,希特勒是發動戰爭的統帥,也是患了柏金遜症的老人。 正因為這些人性的描述,使得「帝國毀滅」在歐美激起極大爭議。有雜誌質疑:「難道可以將怪物描述成人類嗎?」有人則表示:「只要希特勒有一絲絲的人性,我就不屑走進電影院。」 但部份德國影評家卻認為,去除希特勒的神話色彩,有助於德國人在新時代重新衡量歷史,而部分美國影評家則指出,從「帝國毀滅」可以看出「人」(包括國家領導者)是有獸性的,這部影片可讓民眾與在位者有更多自我警惕。 儘管負面爭議不少,「帝國毀滅」推出後卻在德國掀起一股觀影狂潮,一個月內超過 300萬人觀影。「漢堡周刊」並為該片做了 17頁的專題報導。 難能可貴的是,德國歷史學大會還專門為這部影片舉行一整天的辯論,而該片也代表德國角逐 200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堪稱是德國近年來鋒頭最鍵的電影。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15, 2005 11:25 AMhttp://www.ettoday.com/2005 打火兄弟 搶救落水狗 圍觀民眾鼓掌 消防隊「打火兄弟」,除了防災救溺、捕蜂、捉蛇外,還包括大排水溝內「救狗」,嘉義市消防局德安消防分隊隊員,於11日下午前往育人路543巷27號後面大排水溝,順利救起受困土狗,獲岸上圍觀民眾掌聲。 德安消防分隊據報,有土狗受困大排水溝內,立即由小隊長吳博文率隊員王睿愷、張新德前往救援,到達現場,發現受困於大排水溝內的棕色土狗,神色慌張,不斷的涉水忽而上游、忽而下游移動尋找能夠上岸求生的草丘,消防人員為了救牠,拿著雙節梯、捕捉網隨著狗兒上、下游移動伺機展開救狗行動。 消防人員雖然不停的使出溫情的呼喚,無奈飽受驚嚇的狗兒一點也不領情,依舊沒命的逃竄!眼前夜幕漸漸低垂,消防人員深怕牠不慎掉進深淵隨波而去會因而溺斃!但狗眼看人低,依舊驚慌逃竄,徒然急煞好心的消防人員。 歷經一番折騰後,眼見狗兒後腳深陷爛泥,儘管牠奮力的掙扎,還是動彈不得,吳小隊長見機不可失,立即與王睿愷在大排水溝完成架梯,隊員張新德迅速拿起捕捉網爬下水溝內將驚嚇、受困土狗順利救起,狗兒上岸甩抖一身的泥水後,一溜煙的消失在昏暗幕色裡,岸上圍觀的民眾一致為落難的狗兒喜獲重生而喝采,並對打火兄弟報以掌聲。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17, 2005 03:48 PM我本來支持 Sokal,懲奸鋤兇,大快人心,可是聽過他和 Latour 辯論後,觀感卻一百八十度給倒過來。Sokal 或許是對的,但「詐騙」卻不一定是壞事;每個哲學家藝術家或牧師神父本質上就是個騙子,他們講的話如果值得重視,正是因為它們不能當真。
真是太神奇了,網頁上會開花,點了它,還會變得大大大;那花兒真是美!我最近因為這個那個那個這個的因素,特別覺得自己的一無是處,常常想裝個超強電池植到大腦皮層裡去,免得我早也呆呆晚也呆呆坐也呆呆行也呆呆;獃瓜賞花,靜悄悄的凝容。 校園不美,但花倒挺美的。貼啥都行,但得「應劇情需要」。 常批評新聞台或部落格之類的東西,但這網站無非也是一樣的電腦產物。問題是,我所批評的是一種把私人事物莫名其妙拿出來「講」的八卦態度。簡單說就是在公眾場合聊天、打屁。 也許有人會說,那你的文章裏不是很多私人事物嗎?當然沒錯。問題是,第一,我並沒有要拿它們來討論或交流或展示。第二,一首詩裏頭就算提到王子麵,它也不是真的想講有關王子麵的事。我的文章如果提到私人事物,道理也一樣。如果我們因為某個詩人詩中寫到王子麵,然後就開始跟他討論有關泡麵的事,那會使他覺得啞口無言很挫折。不是王子麵不好,而是那些東西不是他想談的,那些東西也不應該是一種公開展示或甚至討論的對象,就好像我們不該公開討論自己的媽媽或貼上她的照片一樣。 我不是版主,事實上這裏也沒什麼版主;我們希望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枯燥乏味了無生趣,但基本上也絕不是一種「趣味盎然」的私人網站。荷索有句話講得很對,他說:「我的電影是個人的(personal),但絕不是私人的(private)。」 台灣市面上那些新聞台、部落格什麼的,之所以讓人堵爛就是這樣,他們講的大多是「私人的」(即便他們表面上好像是在談公事),但卻不講「個人的」想法或感受。我不是說私人的不重要,正因為太重要,所以我們應該不發一言,才不會傷害它的美感。 陳真 2005. 4. 19.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19, 2005 07:35 PMumber,關於索可事件,我的一些想法寫在首頁. 陳真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19, 2005 07:51 PM這裏的文章,因為我學會了怎麼貼,所以常做修正或補充,比方說一行禪師就多加了一段介紹. 這師父不錯,不教條,不訓話,不會太道德腔,更不以智慧大師自居. 沒有那樣的感情,寫不出那樣的一些文字. 謝謝ㄚ李告訴我這個人. 陳真 2005.5. 24.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4, 2005 09:43 AM維根斯坦為什麼在晚年的時候,會對精神醫學有興趣? Posted by: 我的名是名 at April 26, 2005 02:38 AM這個BLOG的版主(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應該是台北愛樂電台節目"電影最前線"的主持人藍祖蔚. 節目播出時段是周日下午,常是我每週安排採買日常用品的時間,若時段配合得宜,常扭開收音機收聽,本週談到"胡德夫",BLOG中所貼的文稿,就是廣播內容,所以,大膽假設! 岳弘, 我看這位作者(你講的藍祖蔚)挺用心,不過還是有不少錯誤. 至於維根斯坦並不是晚年才對精神醫學有興趣,我把之前的留言給擴充成一篇 "文章",貼在首頁. 另外我也找到一行禪師的照片. 還有,謝謝福全賜稿. 已一併貼上. 陳真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7, 2005 09:25 AM切割的知識,使人恐懼 陳真 2005. 4. 27. 謝謝你的長文回應。 因為身體的狀況,以及我的打字速度,我沒有辦法也打這麼多字來回應你。希望你不要介意。 不過,你是在回答[我的問題]嗎? 可口可樂2005.04.28
當然不會介意. 我是在回答[你的問題]啊. 簡單說:你的問題不是一個問題,沒有任何疑問在裏頭. 陳真 簡單說:你的問題不是一個問題,沒有任何疑問在裏頭. 陳真 亞細亞的孤兒(2005.04.28.) Posted by: 亞細亞的孤兒 at April 28, 2005 03:45 AM請見首頁.簡單說就是我不知道.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8, 2005 07:13 AM哪尼??!! "非常擬人化"? "超卡娃依"? 真是八格野鹿! 可憐的熊貓.台灣不是牠的家,綁架牠來做什麼? 陳真 ========= 據了解,連胡會將「獲贈貓熊」一事,某國民黨退休高層日前從中共高層官員處獲知,私下告訴連戰核心幕僚。但國民黨至今並未接獲中共正式告知,面對媒體連日追問,感到非常為難。 不過團員們私下談到此事卻很興奮,認為若真獲贈中共「鎮國之寶」,是連戰和平之旅的功勞,應以連戰夫婦之名,取名「戰戰、瑀瑀」,或以「和和、平平」,象徵熊貓帶來兩岸和平,更具意義;有人以木柵動物園無尾熊死亡前例,擔心貓熊在台灣活不活得下去,發言人鄭麗文則自告奮勇,表明負責餵養貓熊,她說,她曾在德國柏林動物園看過貓熊,一舉一動非常擬人化,真是「超卡娃依」,可愛到不行。(特派記者黃福其)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8, 2005 07:47 PM補充一句: 這位同學似乎一直忘不了學科學科學科. 維根斯坦那樣的人,腦子想一些那樣抽象的東西,他若突然想不開, 想當醫生,不走精神科,難道走婦產科或皮膚科? 如果妳真的覺得我那句回答 "很棒",大概就不會反而繼續問更多不是問題的問題了. 記得剛畢業時,到某家醫院找住院醫師的工作,口試時,幾位主治醫師問我為什麼要走精神科,我只回答一句 "一言難盡",後來,我獲得錄取,一位參與口試的主考官說我這個回答挺適當,據說有其他 "充滿愛心" 的應徵者回答說: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陳真 2005. 4. 28.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8, 2005 10:06 PM怕有些笨蛋跟我一樣,順便講解一下好了. 那就是圖片顯現時是小張的,但你只要對著圖片按滑鼠,它就會變成大張的. 很神奇吧?! 這是我剛剛才學會的一種縮圖功能. 陳真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29, 2005 08:19 AM..這個...因為瞎逛到了這. 怎麼可能看清楚每一張臉 麥當勞(2005.04.29.) Posted by: 麥當勞 at April 30, 2005 12:38 AM我不是什麼好人,但也不是壞人就是. "瞎逛" 能逛到這邊來,真有點意外.這網站理論上應該不存在網路世界才對,目前還沒有做任何登錄工作,朋友們一般其實也都不知道這地方, 畢竟還沒有什麼內容,過些時候,等文章再多一些, 再找找看有誰會登錄,透過一些關鍵字,比方說動物權,人道,反戰,反歧視等,讓那些關心或不關心這些東西的人可以找到這地方. 陳真2005. 4. 29. Posted by: 陳真 at April 30, 2005 05:16 AM這位名字變來變去的麥當勞同學,講話像個科學家,定性又定量. 如果有人說,"人民應和睦相處",這時吶喊 "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 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雞同鴨講. 兩套陳述,文字表面上類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 "語言". 前者並不是一種實證性定量陳述. 如果有人說: "醫生應多體會病人痛苦",這時吶喊 "怎麼可能體會(每一個)病人的痛苦? 那是上帝才有的能",那只是故做深刻狀不是嗎? 兩套陳述,文字表面上類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 "語言". 前者並不是一種實證性定性定量陳述, 也不是講一種絕對值. 同樣地, 如果有人說: “文學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描述”, 這時候吶上帝大能只是雞同鴨講. 我們不否認上帝才能看透人心, 但這又何妨另一種完全不一樣 “性質” 的宣稱? 還是老話,一個字眼不會只有一個意思,類似的句子也不一定有類似的意思. 陳真 2005. 4. 29. 我也想提供自己為什麼走精神科的原因 要不然維根斯坦和陳真兩位可能會讓大家以為想走精神科的人都像哲學家. 就像好幾年前有一位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很想走精神科 問我是不是精神科醫師都在幫病人做精神分析 我趕忙澄清說不不不 都在開藥 都在開藥 誤會大了.當年去高醫精神科應徵時 聽說曾經引起科內極大的爭論和困擾 因為成績很差 又是超額錄取 只是考慮到當時走精神科的人很少 才含淚錄取我 這是好幾年後科內的人才告訴我的.以下是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內容. 把稀有動物關在動物園加以''保護''和觀賞 是人類特有的娛樂和品味 而這樣的品味不是獅子以及被抓去餵獅子的雞所能消受的 熊貓也是吧. Posted by: 魏福全 at May 1, 2005 01:53 AM對啊,精神科醫生其實就像賣檳榔的一樣,同樣一些處方,同樣幾句話幾個動作,反覆進行. 外行人往往浪漫化精神科,以為充滿什麼人文精神或哲思,非也非也,真是天大誤解. 其實我自己有點後悔走精神科,當初也是有點浪漫化這一科,因為看了陳永興一本 "飛入杜鵑窩" 而深受感動,心想這一科既然沒有人要走,那俺就來走精神科吧. 結果...不到一個月,我就很想 "飛越" 杜鵑窩了. 使我痛苦的不是病人,而是醫生和護士.我總覺得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在 "照顧" 整個醫院或整個科以及醫生護士同事們的利益和種種莫名其妙的情緒或偏見,再來才是 "照顧" 病人家屬的需要,最後大約百分之五的精力才是照顧病人. 我不切實際的浪漫化,使我飽受挫折,感覺自己就像一部開藥機器,一直到脫離北部醫學中心,到了中部地區綜合醫院後,感覺才比較像個醫生. 記得大六時,面臨選科,中時晚報還跑來採訪,問我要走哪一科,採訪時還拍照存證,登出一張我穿著 "台灣人權促進會" 汗衫的半身照, 說是 "人物介紹" (專門介紹一些怪人).報上把我美化得很好聽,說我要照顧的不光是肉體上的痛苦,更要照顧人精神上的痛苦. 如果我還有很長餘生,倒有點想轉科,轉到內科或急診科,很想將來有機會透過一些國際人權機構(比方說 "醫師無國界組織"),到一些戰亂地區工作. 我可能又在浪漫化了... 有浪漫的心是好的,但像我,心有餘,實踐能力卻不足,浪漫似乎只是一個個白日夢. 陳真 2005. 4. 30. Posted by: 陳真 at May 1, 2005 05:46 AM媒體這幾天又在啃食死者,獵殺生者,倪敏然已經為自己做了最後一個決定,就讓死者安息,生者安生吧! Posted by: 魏福全 at May 3, 2005 01:27 PM""媒體這幾天又在啃食死者,獵殺生者""--這話怎麼說? 媒體對死者生者幹了些什麼事? 陳真 Posted by: 陳真 at May 4, 2005 12:42 AM媒體披露倪敏然過去風流史 直指演藝圈緋聞女友是害死他的兇手 算命師也在媒體上說他是拜四面佛才會死的 Posted by: 魏福全 at May 4, 2005 01:29 AM總覺得自己要像一顆草或任何一種動物一樣,只知道一直要活下去,只要一息尚存,頭腦還清楚,就要死賴著活下去。死的時候最多是幾個至親好友在場,不必讓人知道,更不要死後讓人談論。死真的很可怕,因為活人的一張嘴,死人無可辯解。 Posted by: 魏福全 at May 4, 2005 02:44 AM2005.05.04 中時晚報 國內30幾個民間團體,上午發起連署行動,抗議政治人物拿熊貓當贈禮,高來高去。「真的愛牠,請將牠留在原有的棲息地」! 這些民間團體,橫跨了生態保育界、學術界、傳播界、人權團體和立委等。 「愛牠,就不要養牠」主婦聯盟董事許美秀很痛恨動物被明星化、商品化,與其花大筆錢養熊貓,不如把這筆錢拿來從事環保和保育工作。「養1對熊貓,每年花費5170萬元,這代價相當可以養300多種動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強調,若當真要以展示考量,動物園也應該考慮到成本問題,花大筆錢養熊貓,實在不值得。 「我們的台北市立動物園,簡直像個馬戲團,經營目的只為票房和娛樂效果,這樣的心態,真要不得」立委田秋瑾大炮轟擊,引進熊貓,不是先進國家的作為,「若把馬英九關在冷氣房裡,供人觀賞,或火星人把胡錦濤抓起來關籠子,感覺會舒服嗎?」 反對熊貓來台抗議行動,網路發燒,連署書正不斷散發出去,連國際保育團體,也來插一腳。民間團體嗆聲:全民連署行動,今天起跑。 Posted by: 許岳弘 at May 4, 2005 06:20 PM福全兄,我寫了點回應,請見首頁. Posted by: 陳真 at May 5, 2005 05:58 AM陳真兄:其實,我說這句話主要的意思,只是簡單地想''他這麼做了就已經做了'',''人死了就已經死了'',我想做的就是保持沉默。我也相信如果他能自由選擇,他不會選擇走這條路。我沒有想這麼多,我沒有用精神科醫師的頭腦去想他的死,也沒有用社會學家的頭腦去想他的死。我只是看到一個人死後,那些活人的嘴是多麼可怕,從不倫戀,把妹高手,吃二十年安眠藥,得了妄想症,拜錯了四面佛,到前世恩怨等等。我也認為有些人說看到鬼都不會是真的,人這麼可怕,鬼怎麼還敢回來?人死後能輕如鴻毛,倒是一種福氣了。魯迅曾寫過一篇遺囑,交代的七件事其中三點,是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魯迅無法如願,倪敏然恐怕也是吧!陳真兄的看法我很同意,我只是替死人感到害怕。 Posted by: 魏福全 at May 6, 2005 12:18 AM前兩天寫了篇牢騷,有點猶豫貼不貼,跟你講的有點像.請見首頁. Posted by: 陳真 at May 6, 2005 09:00 AM2005.05.07 中國時報 ■編按:倪敏然為何自殺?眾說紛紜,大家努力挖真相,卻又有釐不清的假象。對演藝圈的真相與假象,倪敏然感觸良深,去年就曾以此為文,為中國時報寫專欄,我們重刊再做回味。 每個人在做了任何事之後,都擁有自己心裡才有數的真相,往往還想將其中見不得人的部分掩蓋起來,萬一不幸掩蓋成功,那麼此人想要流芳百世,就算具備初步基礎了。 每一個人將修飾過的真相,渲染過的假象,全都塑造成一個個理想的形象,經過板金噴漆,上油打蠟,再隆重公諸於世,結果此人果然流芳百世,成為以供世人法的古今完人了。 藝人,每天在台上,努力表演事實上根本不存在的假象,如果不夠假,觀眾就會嫌你演技不夠好,大大影響票房,換句話說,藝人必須靠呈現假象吃飯。 藝人,被各種媒體,用盡各種手段挖掘渾身上下不為人知的真相,提供觀眾茶餘飯後交換噴口水,居然換得了滿檔滿版的廣告,簡而言之,媒體是靠藝人的真相吃飯。 藝人,真真假假的提供或者招供出了自己各種真相和假象,萬一不幸有朝一日沒把真相和假象之間平衡好,就大大破壞了形象,這時候,就會有許多大人先生跳出來指教一番,說什麼藝人知名度是社會給予的,藝人負有社會教育責任,身分神聖得很,不可稍有差池云云。 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倪克阿瑟說,藝人不死,只是雕琢。雕琢什麼呢?有人雕琢真才實學好才藝,有人只在雕琢假面具。 Posted by: 姓名 at May 7, 2005 12:18 PM 廣告時間:Bregovic 終於來了!強力推薦! 時間是 2005. 6. 5.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訂票專線:02-33939888。 陳真 p.s.:Bregovic 其實應該翻譯做布雷高維奇,不是布雷高維克,就好像Kusturica應翻做庫斯杜立查,不是庫斯杜立卡。
電影配樂作曲家哥倫.布雷高維克 五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2005) 文字 黃香瑤 特約撰述 巴爾幹音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把歷史攸遠、氣質神秘的吉普賽音樂,融合世界各地多樣的音樂旋律,為電影《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打造了迷人的氛圍。六月初他將率領樂團來台演出,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領略吉普賽風的迷人情韻…… -------------------------------------------------------------------------------- 哥倫.布雷高維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爾幹音樂家。而讓他的音樂可以遠渡重洋、銘刻人心的,則是他為多部電影打造的迷人氛圍:《流浪者之歌》、《瑪歌皇后》、《地下社會》、《亞歷桑納夢遊》中,吉普賽音樂與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獨舞。 布雷高維克一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出生於賽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樣,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種族的層次紊雜,布雷高維克的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來自塞爾維亞,妻子則是回教徒。 《流浪者之歌》打開電影配樂之路 布雷高維克十六歲時,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創立了「白鈕釦」(Bijelo Dugme)搖滾樂團,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陣熱潮,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共出了十三張唱片,他在這時認識了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又到龐克樂團擔任貝斯手,在這些南斯拉夫年輕人心中,這是一波革命,並向西方文化開了一扇門。 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維克再度遇見庫斯杜力卡,庫斯杜力卡說服他一起拍電影,這次合作促成了一張重要的配樂《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並獲得國際的成功。 布雷高維克的音樂帶回斯拉夫民族與吉普賽文化的底蘊,混融了流行音樂和現代製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卻同時又有極高辨識度,很快奠定了這位配樂家的個人風格與知名度。 布雷高維克繼續實驗將不同種類的音樂共冶一爐,例如以以色列國寶歌手歐佛拉哈撒(Ofra Haza)的猶太葉門音樂,貢獻出《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配樂;讓來自非洲賽內加爾西方的維德角(Cap-Vert)的赤足天后西沙莉艾芙拉(Cesaria Evora)探戈音樂促成了《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電影配樂;還有讓放克搖滾先鋒Iggy Pop重現的《亞歷桑納夢遊》(Arizona Dream,1993)。布雷高維克的音樂是多支文化的匯流,吉普賽的放遊、來自世界寬廣與角落的旋律、華麗或者私密輕盈,細緻也袤遠。 遷居巴黎與全球音樂人合作 為多部電影寫了膾炙人口配樂後,布雷高維克開始在各地開演奏會,與他合作的是「婚禮與葬禮」(Weddings and Funerals)管絃樂團,有熱愛音樂的合作成員和合唱團。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維克在整個東歐巡演過後,他與樂團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樂節與希臘帖薩羅尼亞(Thessalonique)歲末多媒體演奏會的表現,將其知名度與評價推上另一高峰,這組演出後來以《巴爾幹的沈默》之名結集發行。布雷高維克和整個團從一九九八春天,啟程歐洲巡迴,包括義大利、葡萄牙、英國、比利時和法國。 布雷高維克在一九九二年離開故鄉賽拉耶佛,時值南斯拉夫動亂,人民往法國和美國流亡,他也遷居到人文之都巴黎,在這裡,他開始與來自全球的音樂人合作,也更豐富了其創作的多元內涵。他在一九九九年開始和波蘭流行歌手Kayah合作,但布雷高維克與同樣是巴爾幹半島的希臘歌手George Dalaras(一種接近藍調的laiko style)、年輕的Alkistis Protopsalti和土耳其女星Sezen Aksu等激盪出的光芒,更是不容忽視。 在電影中飾演音樂家 除了在幕後創作電影配樂,布雷高維克也參與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執導的瑞士電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電影敘述一個作家的故事,她在兒子死後獨自住在前夫設計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維克演的就是這個房客,他是一個帶著吉普賽樂團到處演奏的塞爾維亞音樂家。這部電影呈現了許多反差:北方與南方、冷與熱、喜與悲,並參加了二○○二年日舞影展和二○○三年鹿特丹影展。 PROGRAM Fun音樂-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 TIME:2005. 6. 5.(7:30 pm) 更多精采內容【布雷高維克的靈感繆思-吉普賽音樂與巴爾幹半島】【世界電影名導與他的御用配樂家】請見五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 |
麥固試驗 麥固試驗
Posted by: 陳真 at March 28, 2005 02:08 AM